日本《钻石》周刊发题为《中国的蓝色国土战略》的文章提到,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支撑下,中国国门将扩展到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区域。文章摘要如下: 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正将它的触角伸向海洋。“海洋发展战略”已经并列于“走出去战略”,成为中国一项重要国策。海洋产业每年可以给中国带来27万亿日元的巨额利润。最近,在中国常常会听到“蓝色国土”的提法,所谓“蓝色国土”就是指“中国拥有主权的海洋管辖区域”,其面积大约为300万平方公里。这300万平方公里包含了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部分,其中不少区域与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纷争。中国公开宣扬海洋发展战略始于1995年。中国国家海洋局是集中制定中国海洋战略的机构。在2003年的全国海洋科技大会上,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指出,“中国是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并且提出“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海洋经济强国”。 在2006年制定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中国首次将“海洋”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单独列出,并且制定了“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的目标。军事实力无疑是保证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柱,在过去十多年间,中国一直在努力提升其海军实力。国家海洋局曾经与海军联系非常密切,在海洋调查方面至今仍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谋求海洋发展的中国正在有条不紊地谋划自己的未来。中方的立场是:中国周边的海域原本就属于中国,在西方列强抢夺殖民地的过程中,这些海域才成了他们的地盘,因此应当归还中国。为了解读这一主张背后的实质,我们必须对中国的海洋产业有所了解。中国的海洋产业主要包括12个行业,中国海洋产业一年的收益可以达到27万亿日元,其中海水养殖、海洋天然气和制盐业,更是排名世界第一。而中国的造船业也已经位居世界第三,其商船保有量排名世界第五。根据中国的预测,2010年时,全球海洋经济规模将达到200万亿日元,到2020年更是高达300万亿到305万亿日元,这几乎占到了世界经济的10%左右。海洋发展战略无疑是基于这种长期视角制定出来的国家战略。 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这一问题上态度坚决。他们认为,海洋就是一种“战略上的边境”。这一概念与“地理上的边境”也就是国境相对应,随着国力的增减而时伸时缩,因此,如果战略边境扩大了,那地理边境也就扩大了。这样一来,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支撑下,中国的国门就被扩展到了那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辖区域。
中国军工急速发展枭龙可随时打入亚非拉市场
亚洲时报在线近日刊发文章,就前些天欧美借中国安岳江号军火船事件,肆意发挥、向中国施压,这是欧美借北京奥运之机,试图达到其为中国继续强大设置障碍的目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津巴布韦并非在联合国的制裁名单,中国向津国输出军火是合法行为。 美国政府的伪善双重标准 文章提到,有批评者认为,美国借反映了美国政府的伪善双重标准。今年较早前东非肯尼亚进行大选,独立国际选举监察团指亲美的现总统齐贝吉涉嫌舞弊,肯尼亚爆发全国骚动,当时美国政府不但没有向齐贝吉施加压力,反而第一时间祝贺他当选连任,可见美国如何偏袒亲美的齐贝吉政权,也反映它对非洲国家的双重标准。 当下中国已具备了挑战美欧权力的条件 亚洲时报在线的文章说,从全球权力转移的形势分析,未来几年是国际权力重心转移的关键时期,当下中国可以说具备了挑战美欧权力的条件。首先中国国库是全球之最,拥有1.5兆美元的惊人财力,碰巧美欧经济受次贷危机打击,开始陷入衰退,恢复需时,美欧与中国在财力上的差距在未来几年将进一步拉大。 中国枭龙战机随时可以打入亚非拉市场 亚洲时报在线的文章还称,中国的军工企业近年急速发展,已制造出可供外销极具X争力的先进武器,包括可媲美美制F-16的“枭龙”战机,随时可以打入亚非拉市场,而国际社会又惯于以武器供给关系界定国家阵营,即亚非拉诸国若向中国购买先进武器,就有可能被归纳为中国阵营,中国即将由地区大国跃升为全球大国,直接挑战美欧的地位。 中国应该沉着应战欧美阻遏 文章最后评论说,其实,全球权力转移在历史上不断发生,估计美欧阻止中国地位急速提升的行动还会继续,中国应该沉着应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