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波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查看: 1404|回复: 0

东风41是中国王牌中的王牌

[复制链接]

0

总参赛

0

总盈利

0

周盈利

球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130
精华
0
专家点
0
发表于 2008-5-27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进剂:三级固体燃料

  射程:10000到14000公里左右

  弹长:15米

  弹径:2米

  弹重:25吨

  制导:三轴液浮惯性陀螺+数字式空间计算机

  弹头:一枚35~100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或6~10枚5~10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

  发射方式:井下发射或机动发射

  圆周概率误差:500~800米

  发射准备时间:3~5分钟

  东风41型洲际弹道导弹均采用三级固体运载火箭作动力,其载车能在公路进行机动,提高在敌方发动第一次核打击时的幸存力。另一方面,该型导弹采用了电脑控制的惯性制导系统,命中精度得到大幅提高。若配用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方式进行攻击,以西方目前技术是无法进行拦截的。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的DF-41要比DF-31来得大,并且拥有10000——14000千米的射程。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公开资料提及这种新型导弹的结构,据推测其很可能是在DF-31基础上加大了第三级推进火箭改进而来。由于不像DF-31(巨浪-2即以DF-31的潜射版)那样受到核潜艇导弹发射管大小的制约,DF-41可以将弹体设计得更长,并且使用更大的第三级火箭推动器。同时配套的机动发射系统将极大提高该导弹的生存能力。预计DF-41将在2010年左右交付二炮部队。

  由于还没有进行发射实验,这款使用固体推进剂的导弹最终的结构还是未知的,特别是第三级推进火箭的长度。然而,作为DF-31的衍生型号,DF-41的有效载荷预计不到1,000千克,很可能在800千克以内。一些意见认为,和早期型号的中国洲际导弹一样,DF-41仅能携带一枚当量约35万~100万吨的核弹头。

  “美联社”消息,中国2004年7月15日试射一枚新型洲际导弹,据说是东风-41改,导弹从新疆射至太平洋中部,射程15000公里,高超音速,在太平洋上空曾做过曲线变轨动作!美军方推测,这类导弹比俄罗斯最先进的白杨M还要先进5年,估计是早在10年前白杨已经让中国窃取了关键技术,现在消化吸收发展更先进的东风-41A,导弹成功准确命中目标,误差仅50米。另,为配合这一声势,中国最新核潜艇094也与今早下水,携带16枚射程8800公里的巨浪-2,中国此次把最先进的核武公开,很明显是给美国看的。美国国防部紧急磋商,再次考量对华及对台关系!(该条消息有待证实,不太可信,仅供参考)

  相关资料:

  东风四十一于1984立项,工程编号204工程,目的是研制一种能够打击前美国本土任何一地区的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用来代替东风五液体燃料洲际导弹。

  东风四十一于1991年解决固然燃料问题,1994年进行首次高弹道试射成功定型,东风四十一研制工作历时十年。

  东风四十一原计划参加1999年10月1日的阅兵,但是因为当时载车未能得到解决,所以被中央军委取消。

  东风四十一同年又进行过计算机模拟的全程试射,打击美国本土目标,获得成功。

  东风四十一洲际导弹是我国研制的一种先进的多弹头洲际导弹,固体燃料,两级结构。东风四十一能够携带6到10枚分导式核弹头,最大射程超过一万公里以上。

  东风四十一洲际导弹采用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和加固地井发射三种方式部署,其中公路机动平台为陕西特种汽车制造厂生产的sx-4320重型牵引车,集储存-运输-发射一体化三用,导弹置于拖车的弹舱内,在运输状态下曾封闭状态,拖车装有两扇对折舱门,发射前舱门开启,导弹通过液压装置起竖发射。由于东风四十一弹体重量巨大,已经达到了公路机动平台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放弃了较复杂的冷发射而采用热发射,与冷发射相比,热发射对导弹本身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质量要求较高,但是节省了发射载车上的有限空间。严格地讲,东风四十一在设计上可以理解成东风三十一的放大,新技术的验证弹,是一种过渡产品,所以不会大量部署。

  众所周知,洲际导弹所携带的弹头数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弹头的当量。看来中国尚无能力给DF-41装备太多小当量(5万~10万吨TNT)的分导弹头。与之相比,美国的“民兵III”携带3枚弹头,在有效载荷为1,100千克时射程为12,900千米,而“MX和平卫士”则可携带10个分导弹头,其射程在有效载荷为3950千克时达到11000千米。这两款洲际导弹装备都是小当量分导弹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估波论坛

GMT+8, 2025-7-12 01: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