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波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查看: 1966|回复: 4

俄国的石油比核武还厉害

[复制链接]

0

总参赛

0

总盈利

0

周盈利

球星

Rank: 6Rank: 6

积分
8344
精华
0
专家点
0
发表于 2008-10-16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俄国石油大王暴起暴落的故事


  2003年十月23日清晨五时许, 东西伯利亚上空一片漆黑。某石油基地附近一个机场,被灯光照得通明透亮。由莫斯科国安局派出的一个特勤小组十来个人,戴著面罩,全付武装,分别蛰伏在机场内两部厢型卡车内。首领一声号令,让久等的冲锋队员从瞌睡中震奋起来。俄顷,一架漆有尤科斯石油公司褐绿两色三角形标志的小型喷气机,缓缓下降。卡车在机场地勤人员的配合下,冲向尚未停稳的飞机。前后机门一打开,持枪的队员立即冲入,对所有的人喝令「不许动」。飞机里的一些彪形大汉还没有来得及打开机内保管室拿到自己的武器时,就被突然出现的枪口瞄著。一切都已太晚,只好束手眼看他们的科老板戴上手拷,被带下飞机。次日全国报纸的头版,都出现了『俄国石油大王因被控欺诈和逃避巨额税款就擒』的通栏大标题。随行的保镖头目、公司安全主管,同时落网。他正因涉及多桩谋杀案而遭通缉。  


  2005年五月31日,柯氏终于因历年偷税积累共达十亿美元及其它欺诈等等不法行为,被判徒刑九年。其市价300亿美元的尤科斯收归国有。  
  其实,从商前的柯杜科夫斯基,不过是一个口袋里只有零用钱的大学

生。1986年23岁时,柯氏与同学合伙,在就读的大学校园内开了一个咖啡店,十分成功,从此经商。他的合伙人来头非同小可。父母皆在苏联国家银行担任高级主管。以此为本钱和靠山,在随后几年寡头大闹红色江山的全本演义中,科氏脱颖而出,2004年成为俄国的首富和全球第十六巨富。可是,在普京的反制下,片刻之间,成为阶下囚。他的副手是犹太人,因而得以逃往以色列隐藏起来。在普京的铁拳之下,一众漏网的寡头,散布在西方都会,不免鸣冤叫屈,指责俄国是「人治」,不按法行事,不民主,审判不公,等等。普京却不为所动。本书作者指出,俄国司法单位的确有粗鲁和不按法行事之处,而这些寡头大概也忘记了自己发家的过程。这倒不失为持平之论。  


  石油成为普京手中的武器


  普京上台近十年的励精图治,使俄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出口量呈直线上升。与此同时,它的国际价格节节高攀。这对普京来说,实在是幸运的巧合。既推动了国内的生产,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国内人民收入分配所得成倍增加,以城市居民为例,平均月收入折合美金,从苏联解体后的$80 增加到$640。按实际购买力,消费者购买所得,纯增一倍半。难怪普京在国内普受拥载。国外则赚进了大量的外汇。俄国的外汇储备(2008年六月计)已达4,907亿,仅次于中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普京已实现了就任总统之前在其学位论文中所透露的鸿鹄之志。  

  国际能源本来一直短缺,供不应求。目前再加中国和印度现代化运动的猛进,使世界对能源产品的需求关系,日益紧张,不能不更加依靠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俄国的天然气储存量和产量都超过中东,成为世界最大的供应者,可谓奇货可居。这对欧洲而言,尤其显得严竣。欧盟所需石油的三分之一,天然气的40%,由俄国供应。附图中那蛛网般的油管和气管,从俄国分途奔向欧盟各国,就像一根根氧气管,插到鼻孔中,或者像绞索,套在脖子上。由于俄国对这些管道有完全的控制,它可以决定用户称其为氧气管还是绞索。  


  2006年冬,乌克兰新选出的总统倾向西方。他的某些作为,俄国认为是有意与它过不去,输往那里的天然气管立即成了绞索。俄国甚至借口技术问题,把输气管稍许关了一下,让乌克兰体会停输或减输天然气的味道。乌克兰立刻感受到切肤之痛,因而不能不在政治交往中,收敛一些 。  

  乔治亚战火中浓烈的石油味


  最近俄国与乔治亚之间暴发战争,欧盟不假辞色地遣责俄国,并扬言要对俄国实施经济制裁。可是在斟酌具体作法时,却拿不出可行的方案。为甚么?俄国已表明,欧盟如果出此下策,将自食苦果,俄国就要关闭油气管道。从此,27个成员国,在盟全体会议上,议而不决,制裁之说,不了了之。目前正当盛夏,油气一关,卧室变火炉。欧洲人吃得消吗?更遑论汽车抛锚,工厂停车。  


  美国虽然没有依靠俄国进口燃料,但是俄国对欧洲的关管之议,将给国内汽油价格的的影响,也是难以承担的。这就是普京敢于在高加索地区,向西方拍桌叫板的原因。  


  核武器威力强大无比。但是,它的使用效应从来是「全或无」。任何一方只要触动了它的按纽,立即遭致对方的毁灭性报复而同归于尽。因此,拥有核武的国家,只能说,不能用。可是,石油和天然气不然,作为威吓的手段,有很高的实用性。针对威吓对象,可以整体或个体地,短暂地或长期地实施。让对方的经济立产生不同程度的瘫痪,除非不依靠它。  


  据此,西方正在考虑另建不受俄国控制的油管。一个方案是从中亚产油区经里海底,与已脱离苏联的阿塞拜疆的巴库管道系统会合后,进入乔治亚,然后南下。俄国也深知其中的战略意义,而百般阻止,坚持中亚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向外输出的油管,保持历来经由俄国国土的原状。  


  由此可见,不论中亚来的,或巴库已有的石油和天然气,都必需聚过乔治亚南下进入欧洲。所以乔治亚已成为卡住欧洲命脉的咽喉之地。这正是乔治亚这个弹丸小国,引起俄国和西方虎视眈眈,甚至开打的原因。这一场斗争,还将持续下去,究竟鹿死谁手,世人将拭目以待。(全文完)  
  作者刘钟毅为中国旅美作家及医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总参赛

0

总盈利

0

周盈利

球星

Rank: 6Rank: 6

积分
8344
精华
0
专家点
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俄国地大物博,地下宝藏丰富。从十九世纪起,陆续钻出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历史上,这种燃料只是一种商品。可是,到了本世纪,却成了普京手上的武器。其威力比核武更加令人畏惧。  

  何以致之?美国应当怎样因应?这就是当今哈佛大学俄国问题专家,布希总统的俄国问题顾问戈德曼教授,在今年七月出版的新书中要阐释和回答的问题。  

  石油和天然气在自然界的生成

  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负责其开发的工业则称为能源工业。通过它所开发出来的产品,统称为能源产品。

  天然气常在一个区域内与石油同时存在。有时也可以单独存在。

  刚从地下开发出来的石油不能作燃料之用。必需经过提炼加工,把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从其它杂质分开,才能送到机器中,用作燃料。开车的汽油不过是提炼的产品之一。  

  化石燃料在燃烧氧化的过程中,释放热能。工厂把它转化为各种能量。它们产生能量的效率和产生有害的终极产物二氧化碳的多少,都互不相同。前者越高越有价值,后者越少越受欢迎。再者,作为商品,运输是否方便,也影响了它的价值。从这三方面衡量,煤碳最差。石油居中。天然气拔得头筹。燃烧时,产生能量的效率最高,产生的二氧化碳最少,而运输也最方便快捷。一根管道,一劳永逸,即能畅通无阻,又快又好。因此,有人说,它是上帝在远古时就给现代人准备好的最好礼物。  

  俄国冬天奇寒却得天补偿

  俄国地处寒带,冬长夏短而冬天奇冷,生活条件艰难。可是,上天也算公道,在它广阔国土的地下,埋藏了丰富的御寒化石燃料,其储藏量超过一般国家。  

  早在1723年俄国的彼得大帝的治下,乔治亚东方紧邻的阿塞拜疆,已是一个以富藏石油闻名的地方。十三世纪时,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洛,从意大利前往中国时,曾在当时中东的文化经贸中心的巴格达停留。他在游记中记载了,在那里看到波斯商人从他们的北方巴库所贩运过来的「火泥」,用作燃料。这种火泥就是浸透著石油的原始泥土,未经任何人为的加工,直接用来燃烧取暖。  

  此外,在中世纪时,一个原始宗教,在其现在的首都巴库市外十多里的地方,筑起了一个寺庙,敬拜火神,因而被称为拜火教,达几百年之久。庙里维持了一个永不熄灭的火柱。它所燃烧的就是从地下偶然冒出的一股源源不竭的天然气。当时人们不认识这神秘火种的本质,把它归之于神力,筑庙顶礼膜拜,直到1880年才停止。  

  历经沙皇和苏联三世纪的发展,俄国的化石燃料开发已颇具规模。苏联解体后,巴库和附近里海丰富的地下储藏量,已不在莫斯科的直接控制下,但以它为滥觞的化石燃料开发技术,已在俄国本土开花结果,发展起更大规模的能源工业。它为目前俄国的庞大天然气生产能力,打下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总参赛

0

总盈利

0

周盈利

球星

Rank: 6Rank: 6

积分
8344
精华
0
专家点
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先回顾苏联能源工业发展的颟顸过程,和随后的戈巴乔夫-叶利钦治下衰败的情况,才能看出普京上台以后,何以能力挽狂澜,给它带来虎虎生气的发展 (附图P. 171,虚线表示石油价钱,实线表示产量),终于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苏联时期燃料工业的发展状况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俄国的石油产量从战前最高峰的11.3 ( 百万吨为单位,本段以下同此),下降到4.1,主要来自巴库油区。这时,苏联成立初期,战乱频仍,百业凋弊。1930年后才从恢复走向发展,至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增至31.1。战争使巴库油田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在二次大战结束不久的1946年,苏联的石油产量下降到21.7。不过,从此以后,尤其六十年代逐渐开发了俄国本土的伏尔加-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秋明等新发现的大油田后,产量逐年提高。本书从1965年开始,把俄国从苏联产量的统计数字分开,排除了苏联范围内其它地区如巴库和中亚地区等新开发的油田。在1965年俄国为200.0 (全苏联为242.9) (美国:454.5)。1980年达到547, 第一次超过美国,其产量为480.2。作者把美国列在这里,以利比较。  


  在石油开发的同时,天然汽的实用化技术愈益成熟。因此,苏联在六十年代把管理能源的生产部门分成石油工业部和天然气工业部。由于天然气的发现和发展与石油几乎是同步的,因此本文此常常只论及石油的发展,以钩划苏联时期能源工业发展的轨迹。  


  到了1980年代,苏联的石油产量开始下降。除政治因素在下一节论及外,也因为国际市场上石油的价格下跌, 使生产积极性减弱。1980年为$87.65/桶,到1991年苏联垮台时,降到$28.79/桶,仅及十年前的三分之一。苏联虽然在名义上有相当数量的出口,但主是以补贴价格, 而非国际市场价格供应它的东欧盟国等友好国家。此外,苏联于1978年入侵阿富汗,至1989年,师老无功而返。这十年,战争对石油的消耗大增,使有限的出口更为减少。因此,它并没有可能利用其石油为其外交政策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总参赛

0

总盈利

0

周盈利

球星

Rank: 6Rank: 6

积分
8344
精华
0
专家点
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联解体对石油工业的重击


  苏联正式解体是1991年,但是它在1980年戈巴乔夫选入苏共政治局,逐渐增加其影响时便已开始。1985年出任总书记后大大加速。六年后,苏联崩解为十六个独立的国家。这一变革在俄国造成政治上翻天覆地,经济上百业崩溃的后果。据估计,1992年俄国国民生产总值,由八十年代相当于美国的一半,下坠到美国的10% ,也就是垮掉了五分之四。卢布眨值。1990年用100 卢布买到的东西,1999年要花一万才能买到。就能源生产而言,1996年只有1987年的47%。具体而言,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呢?  


  最主要的问题是,戈巴乔夫上台后废除中央计划制,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产业私有化改革,缺乏正确的方针。到叶利钦上台后,更是一片混乱。本书作者直指他因长期酗酒而身心患病,无法视事,例如在1999年任命普京为总理前,十二个月内连续换了四个,成为国际笑柄。领导如此昏庸,焉能不误国误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内外的贪官污吏和大小蛀虫,对苏联建国以来所积累的财富,盗窃一空。原书第三章,用22 页的篇幅,专门叙述这一过程,标题是「海盗一拥而上」( Pirates Unleased)。海盗抢劫时,对货物是整件整件地搬。阅读本书的描述时,的确让人感到,这一形容词并非夸大。各种类型工厂的产品和大小设备,或者瓜分鲸吞,或者慢嚼蚕食,大量落入私人的钱包。  


  国营时,工厂产品卖出后,收入归政府所有,用来应付国内外的支出。私有化以后,按规定须向政府缴纳税收。即令生产所得,大不如前,也应该或多或少上交若干。可是,俄国所谓的私营工厂和个人有意无意不交税的行为,十分普遍。据2000年的评估,即令在实行私有制已经十年以后, 俄国的七千万纳税人当中,只有三百万人真正纳税。由此可见情况何等严重。  


  国有制变成寡头所有制


  早在1989年戈巴乔夫所掀起的「经济改革」浪潮中,天然气工业部,率先改成第一个国有公司。整个天然气工业部的产业和操作,得以作为一个整体保存下来。石油工业却不同,以油田为单位生产,可以个别出卖、交换或租赁。石油产品便于用任何容器载运,卡车,轮船,火车都行。因此,易于分层次处理,分散为较多的公司。苏联解体后,一夜之间,政府的生产部换上公司的招牌。原先的部长、局长等等大小官员,换了头衔,成为经理。其下属单位皆准此办理,或招标出卖,钱落入原来的主管官员的口袋,或卖到自己或亲人的皮包公司。从此,原属国家的庞大资产,分割后换了主人。  
  本书作者似乎认为,这种私有制玷污了私有制的神圣的名声。因而建议把它叫作「寡头所有制」(oligach ownership),和美国的微软公司(创办人Bill Gates)和苹果公司 (创办人Steve Jobs) 等等杰出代表的私有制区隔开来,认为这些公司才有资格佩称私有制。  


  在作者笔下,俄国的这些寡头,从其发家致富的过程来看,实际上是一伙寡廉鲜耻的盗贼和暴发户。为了取得和扩大自己的财富,不择手段,充满了欺诈,造假,暗杀,勒索,绑架,造谣中伤,背信弃义。他们大体有三个来源。多数是原苏联政府机关对有关产业部门进行管理的大小公仆。例如部长,局长之类,包括总统叶利钦的女儿。其次为苏共掌权时的经济罪犯和国外来的冒险家。  


  作者在P. 64页介绍了被称为商品社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财产「转移」案。1995年俄国的副总理波某,趁政府手中现金紧缺的危急时刻,利用职权和欺骗手法,以三亿零九百万美元的现金为诱饵,套购一个国有的石油公司为己有。其市场价值高达150亿。  


  财产到手以后,有的把资本转移到海外设立的公司或银行。例如美国佛洛理达州即有一家新成立的俄资银行。有的把股份卖给国外的石油公司,例如有名的秋明天然气田的股份50% 卖给英国石油公司。更有甚者,由于油价低贱,卖油不如卖产油设备,有些获此不义之财的贪婪寡头,把完整的设备撤散出卖,弃油田如敞屐。书读到这里,笔者不禁扼腕三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总参赛

0

总盈利

0

周盈利

球星

Rank: 6Rank: 6

积分
8344
精华
0
专家点
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京励行产业「再国有化」


  普京是苏联时代培养的国际特勤人员,在东德的情报站工作多年,苏联解体后回国。说起来奇怪,遍查他的学历或履历,都没有看到在矿业有关的部门学习或工作的记录。可是,他在1997年,也就是受命出任总统的前三年,在彼得堡市政府担任外事工作时,在俄国经济从中央计划到市场机制转变而显示百病丛生的漩涡中,向该市矿业研究所,递交了一份经济学位论文,题为「在市场关系形成中对地方资源的战略观划」。文中分析当时盛行的寡头经济对国家的损害及解救对策,可谓一针见血。  


  论文的中心要领是,产业部门应该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不应只由利润和市场支配。国家应该居于主导。否则,国家利益就会受损。国家应设法出资,对掌握国家命脉的公司,占有一半以上的股份或投资,俾能控制其经营的方向,为国家利益服务。对于国家股份少于一半的公司,不管是谁所有,即令为外资,国家也应该能使用其权力使之就范。对于不愿意合作的公司,可以进行严苛的审查,找它的岔子,例如漏税偷税,给予惩罚。普京进一步以能源产业为例提出,油管和气管如果是由国家独占的,它有权拒绝对不合作的公司提供服务。  


  我们今天回头读这篇论文时,好像在冥冥之中,看到一根红线,把它牵向三年后谁也没有料到的克里姆宁宫总统办公桌。普京总统正是用他那柔道武打的身段,连续出手,把这个核心思想当成利剑,刺向俄国的经济寡头。在2000年上台后,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利用国家机器的权力,以各种手段,合法的,不那么合法而有争议的,柔软的,硬来的,文明的或不那么文明的,把不听招呼的大小寡头板倒。其中有下狱的,逃亡国外的,破产还原成穷光蛋的,甚至不明不白丢了脑袋的。对十年来在苏联解体后落入寡头掌握中的重要产业部门,当然包括燃料工业,由普京统治的国家夺回了控制权。作者在描述普京和寡头们的斗争中,笔触细腻,形像生动,十分引人入胜,不亚于坊间流行的犯罪小说。现在只对普京如何板倒俄国首富柯杜科夫斯基(Khodorskovsky),把他拥有的尤科斯(YUKOS)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的故事,简述一二,以窥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估波论坛

GMT+8, 2025-7-9 14: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