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日本针对钓鱼岛的“防卫构想”
近两年来,南于北方四岛问题悬而未决,竹岛(韩国称独岛)被韩国长期“非法占领”,特别是东海资源争夺越发激烈,日本防卫厅(2007年1月9日升级为防卫省,相当于部级)对所谓“离岛”问题非常重视。
2007年2月,日、美就在日本西南的先岛群岛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其想定为“某强同突然占领西南列岛某岛”(强国就是指中国,某岛即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派出“新型战机对抗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一15J,另有“新型导弹驱逐舰”和“俄制新型潜艇”封锁日本西南沿海。在这种情况下,美日将与“某强国”对决于西南诸岛(最引人关注的是,此次演习预案中,日本可能还会鼓动“某强国之离岛”从侧面实施“牵制”行动)……
因此,了解日本在钓鱼岛的各种军事构思,对认识我国的海洋形势和保卫东海海洋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观点:钓鱼岛对中国的军事价值
日本军事观察家认为,一旦中同以军事力量全面控制钓鱼岛,即可获得东海南部的信息、情报优势和制海、制夺权,进而可以切实控制东海各种海洋资源。其具体军事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果在钓鱼群岛等5个主要岛屿位置上放置有人/无人传感器,将可对冲绳、先岛群岛及及台湾岛尔部等广阔地区实施有效的警示监视。特别是地基传感器,可以全天候实时获取和传递多种精确数据,较之侦察卫星更为稳定可靠。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上述各岛屿将进一步演变为巡航导弹或中短程弹道导弹的发射阵地,火力打击范围足以覆盖冲绳、先岛群岛以及台湾地区。
其次,钓鱼岛与黄尾屿(日称久场岛)倾斜度大,地表遍布岩石与植被,可供修建直升机起降场地。各岛屿的沿岸地带也遍布适合渔船、登陆艇和巡逻艇靠泊的锚地。钓鱼岛整体形似水饺,面积与横田空军基地相近,即使而积略小的黄尾屿、北小岛、南小岛等,面积也远大于竹岛(相当于日比谷公园),具有在岛上部署兵力和装备的余地,而且岛上的水源可为小规模部队提供生存条件,据估计足以保障1个步兵营规模的部队驻守。
第三,钓鱼岛还可以作为大陆军队从东部收复台湾时的战略中继点,以之为跳板,能够有力配合从福建省出发、渡海直取台湾西海岸的主攻部队。
日方假设中国军队占领钓鱼岛的作战
日方认为,中国军队已经具备到达包括日本西南诸岛及台湾岛在内的“第一岛链”的作战能力。日前,只要不受季风等尔海特有气象条件的影响,是否攻占无防御状态的钓鱼群岛,将完伞取决于北京的政治判断。届时,解放军会优先选择占领而积最大的钓鱼岛,同时也可能在黄尾屿、北小岛及南小岛实施登陆。具体战法主要有“规登陆作战”与“正规登陆作战”两套方案。
“非正规登陆作战方案”指南海上武装比兵,搭乘渔船及货船,在各岛屿实施强行登陆(即1978年4月,百艘中国渔船迫近钓鱼岛事件的扩大版)。其方式必然是云集而来、迅速击溃为数聊聊的日本海上保安巡逻舰船,实现对各岛屿的包围,然后再南主力部队实施登陆。
紧随民兵出动的正规军,将搭乘直升机和登陆舰船跟进,上岸后构筑阵地,部署火力点及传感器,巩固防御态势。其后,大部分民兵返回大陆,小部留守钓鱼岛从事渔业活动,强化对该海域的实际控制。
“正规登陆作战”则由精干的小股部队实施有限突袭,结合主力部队进行大范围策应构成。前者包括三种方法:第一、南特种部队搭乘直升机,利用大型油船或集装箱货船发挥直升机母舰作用,从钓鱼岛附近海域突然发动机降;第二、利用民用船只隐蔽接近进攻意图,航行至目标附近改变航向迅速登陆,完成占领:第三、还可以派遣小部队搭乘同定航线的民航班机,在空中改变航向直飞钓鱼岛实施伞降,但能否在这种面积的岛屿上完成集结,是个很大的考验;第四、利用潜艇搭载实施隐蔽登陆。不论采取上述何种方式,只要有100人左右的先遣连队在各岛屿分散登陆,即可最终引导500人左右(营级规模)的主力部队顺利完成占领并巩固防御部署。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将在先岛群岛南方及东方海域尽早展开舰队,以阻止日军和美军向钓鱼岛一带投入兵力。并通过空中打击、特种部队突袭等方式瘫痪宫古、下地、石垣等各岛上的机场,再由潜艇对佐世保港实施水雷封锁。另外,中国还会在冲绳或九州附近的东海海域举行海空联合演习,以牵制只方注意力,从而隐蔽其占领钓鱼岛的意图。
日本方面认为,在上述各种方案中,短期内中国方面最可能采取非正规登陆作战方式,但如果行动本身与收复台湾相关联,则不排除占领钓鱼岛后,以之为中继点进而对先岛群岛发动进攻。这个过程只需要投入至多5000人规模的海军陆战旅,就能稳妥地控制基本处十无防御状态的宫古岛、石垣岛和与那困岛等地,而这些要点对从东部方向进攻台湾又具有重要价值(还可以起到控制琉球群岛附近航线、切断日本海上交通线、阻击美军介入)。
日本“防御要领”
针对中国的所谓“进攻”,日本军方认为自身在编制与装备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编制方面,陆上自卫队在1962年确定以师为基本战役单位时,将“营”级编制从传统的“团一营一连”分级式指挥体系中取消,使“团一连”体制一直沿用至今,但在实战运用订而一直存在兵力分配灵活性小离的诟病。其次是装备方而,采购AH一64D作为AH一lJ“眼镜蛇”后继机型的计划、以及增加“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作为远程快速反应火力的计划,均已提上“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的日程,但还没有完全到位。
日军认为上述问题不解决,在钓鱼岛及先岛群岛部署陆上自卫队便非常困难,因此提出采取“强化海空警戒监视体制”、“钓鱼岛有限部署”以及“钓鱼岛一先岛群岛广泛部署”等王种不同层次、规模和覆盖海域的方案,以图建立稳妥的“防御”体系。
首先是“强化海空警戒监视体制”方案,即由舰艇、固定翼飞机及直升机实施空中及海上巡逻,辅之以海上保安厅实施的海上警备行动,构筑领海及领空的防范态势。但是,仪仪凭借监视体捌还不足以阻止真正的进攻,特别是很难及早发现伪装成渔船迫近钓鱼岛的进攻部队,更不可能在平时对往来于周边海域的众多船只实施临检(这些船只对进攻部队而言是最好的掩护),当判明对方作战意图时可能为时已晚。
所以,必须进而采取“钓鱼岛有限部署”方案,即在各岛屿上部署具有一定火力、警戒监视能力和补给功能的地而部队,为此计划在各岛屿周围架设铁丝网,敷设反舟艇水雷等近岸障碍。届时,将派遣一个步兵营“进驻”钓鱼岛,以合计l一2个连的兵力分别“进驻”黄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守岛部队主要装备包括机枪、无坐力炮、迫击炮、反坦克导弹(实际作用是反舟艇)、便携式防空导弹、舟艇、两栖车辆、直升机、传感器和无人侦察机等。
日军计算估计,如果实现在钓鱼岛长期“守备”,至少需要1个营的兵力规模,因为假如兵力过小,仅能发挥“稻草人”一样象征性的遏止力(由此,不难理解韩国为何要在面积远小于北小岛的竹岛上修建永固阵地与直升机坪,常驻1个警备排,并安排渔民居住)。
但是,因为钓鱼岛资源匮乏、难以保障1个营的兵力长期自给生存,如果仅仅采取单一的“钓鱼岛有限部署”方案,“守备”部队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为此,还必要同时实施“钓鱼岛一先岛群岛广泛部署”方案,即以南方170公里的先岛群岛为基地,向钓鱼岛“守备”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兵力轮值以及补给保障。这样,应该在先岛群岛至少部署步兵营、炮兵营、地空导弹营各一部,总兵力约3000人(相当于1个旅) 日军认为:海、空力量可以将制海权与制空权扩展至先岛群岛一带,以加强对钓鱼岛海域的控制,但如果只凭借这北对付利用渔船、民航飞机等接近目标的威胁,则近乎不可能。在任何时候,直接部署在岛屿上的地面作战力量始终为国防御所不可或缺。所以在“钓鱼一先岛群岛广泛部署”方案中,作战半径达200公眼的多用途直升机与武装直升机将分别担负运输与近距离火力支援的重任,“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则可以在无法实施宅中掩护的复杂气象条件下随时发射,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一是否迅速完成上述装备的顺利服役,已被只军视为完善钓鱼岛“防御”作战的关键。
中国方面的弱点
以上分析了钓鱼岛“防御”的现状及问题,特别指明了日本方面存在的弱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同时,日军也指出了中国作为进攻一方存在的不足。举例来说,从浙汀省沿岸至钓龟岛之间远达330公里,约为先岛群岛至钓鱼岛直线距离的2倍,在日军海、空力量的拦截下,其补给线非常脆弱。因此,即便中国方面以巧妙的突袭方式,成功占领了上述岛屿,之后若从本土向驻守部队提供支援,势必将要付出超过日本的代价。
所以日方预想,中国军队在占领钓鱼岛后,必然会在东海保持一支拥有空中支援的强大舰队,以对抗日军旨在孤立钓鱼岛守军的阻击作战。虽然日本有关人士认为中国在驱逐舰和护卫舰的相对战斗力方面仍然逊于日本,但也清醒地承认:作战成败的决定力量不在于单件武器的优劣,而是能够综合发挥战斗力的同等态势、战术构思以及领导人的决断能力。另外,解放军在沿岸部署射程300公里以上的中、短程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也能构成巨大的威胁。
日本军事观察家高井三郎曾经在《军事研究》杂志上发表对应文章,他引用《孙子兵法》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如果只本能够抢先在钓鱼岛建立巩同的防御体系,则中国方面将面临采取‘最下攻城’的被动局而,并很可能被迫转为研究‘不战而胜’之道。”换言之,即如果平时建立起巩固的“国土防御”体系,正是遏止对方进攻机会的重要措施—这一警示同样值得我们牢记不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