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我们过去批判唯武器论,这固然是对的,但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走向唯意志论。讲到以劣胜优总能和武器联系起来,好像一强调以劣胜优,就不需要发展武器装备。
余爱水:以劣胜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是不能够坚持的,尤其是一个大国,在战略上不能以以劣胜优为指导思想。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唯意志论的暴力论时指出:“总之,手枪战胜利剑,即使是最幼稚的公理论者在这里也应当明了,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它要求促使意志行为实现的非常现实的前提,特别是工具,其中,较完善的战胜较不完善的;其次,这些工具必然是生产出来的,同时也可以说,较完善的暴力工具即一般所说的武器生产者,战胜较不完善的暴力工具的生产者;一句话,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文选》,第208页,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77。)前苏联国防部长、军事家格列奇科指出:“精神因素同物质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同军队必需的武器、兵器及其它器材的保障,同全军人员的训练以及部队、分队的战斗合练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总和乃是决定武装力量战斗力的质量基础。列宁就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格列奇科:《苏维埃国家的武装力量》,中文1版,第六章,第2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我们过去曾经以劣势装备打败过优势装备的敌人,但那是无奈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够获取优势装备,再加上人的第一因素和决定作用,是不是比劣势装备取胜的把握更大?
人和武器有四种关系,第一种是武器优人也优,第二种是武器优人不优,第三种是武器劣人优,第四种是武器劣人也不优。作为一个国家进行战略策划的时候,一定要谋求双赢,武器优人也优。只有这样,才有全胜的把握,尤其对中国是这样。这里面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澄清。
1、人的因素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因素、精神因素。
2、不能把人和武器截然分开。人的因素第一、决定作用,人的综合素质的先进性总是要用物质的力量、武器装备的状况来检验的。武器装备的落后,历史地反映了人的第一因素、决定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3、人的决定因素发挥到高水平的时候,一个国家就会持久避免战争。
4、在相当大程度上,发挥人的第一因素、决定作用,不仅要投入,而且要大投入。在特殊情况下,在人的投入上应比对物的投入、武器装备的投入还要大。对人的大投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二是人的培养和培训,三是一切与人的素质有关的各种保障。
5、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意志,但是不能确立无视牺牲的战略。在制定国家的战略决策时,不能用现在的紧缩军费开支、紧缩投入来使得未来战争我们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
6、人的第一因素、决定作用,人的因素的一部分思想政治因素、精神因素不是单纯用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获得的,同样需要依赖物质的支撑。
7、我们不能造成这样一个结局:武器装备不如人,精神上也不如人。
8、必须把人和武器捆在一起,同步协调发展。所谓的科学发展观,在人和武器的关系上,就是要人和武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武器上去了人也要上去,人上去了武器也要上去。
9、既能消灭敌人还能保存自己,是战争最大的胜利。如果我们在训练指导、作战规划上,重视前者,忽视后者,甚至放弃后者,只求战争胜利,不求人员生存,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更不是以人为本。
10、军人的思想、才能都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要把军人当人看。军人是社会公民、国民的一部分。国民所享有的权力和待遇军人都应该享有。一个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都低下的背景下的军人,想培养很强的战斗精神几乎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