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岛,渔民称为螺岛,因为这岛以产马蹄螺出名。位置在西沙群岛最南,又当去南沙群岛的中途上,故又被称办“半路峙”。由于1946年中国派军舰“中建号”去接收本岛,才改名为中建岛。
中建岛是在礁盘上发育的沙岛,四周有较高沙堤,中部洼地,不甚明显,且常积水,水深0.5米。全岛海拔不大,平均只有2米,略呈圆形,长1,200米,宽l,000米。沙岛在低潮时高出海面3米,在高潮时高出海面1米;面积低潮时达1.5平方公里,高潮时只有0.85平方公里。沙堤受东北季风影响以东北部为高。台风过境时,高潮可以淹没岛屿的大部分,故地形变化较大,显示出由沙洲向沙岛过渡的特征。由于本岛常受海淹,故岛上草木难于自然生长。高处有海鸟栖息,故有鸟粪层存在。由于沙体大而厚,又少鸟粪污染,因而清泉易得,尤以雨季为好,挖地2尺即可得淡水。
中建岛位位于西沙群岛的最西最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1、正西:越南的砚港。(狭长的越南,七寸所在)
2、北:海南
3、南:南沙群岛,去南沙的必经之地。
4、东:中沙群岛直至黄岩岛
5、其东北:整个西沙群岛。
基于中建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汉子认为,很有必要将其打造成一个海军基地+海巡基地。
目的:
1、作为一个进军南沙的支持跳板,比从永兴岛出发,近了100海里以上(即使100海里,在战时,对于轻型海军舰艇来说,意义很大;符合渐进式思维,一步一步的靠近南沙。)。永兴岛与中建岛分工,永兴岛空军基地化,中建岛则海军基地化。
2、中建岛建设成海军基地,中越一旦发生战事,海军舰艇分队可以立即切断越南的南北海上交通,直接封锁和攻击越南七寸所在:砚港。(我军指挥官明显多了一种战术选择)
3、和平时代,以中建岛为基地,建立三条海军巡逻线路。A,沿九段线到海南本岛;B,沿九段线到南沙渚碧礁;C,中建岛——黄岩岛巡航线路。在中建岛养一帮骠悍的军人,巡逻禁渔,禁止越南等国的渔民/船只等西沙海域捕鱼,使越南在西沙没有任何形式的存在,彻底断了对西沙的主权念头。通过常态化的巡逻,西沙彻底内海化。
4、中建岛成驻军重点,其它岛屿则可开放民用,如旅游/渔业基地等
5、经过清场的西沙海域,可以提供满足我军核潜艇部队的训练/潜伏/隐蔽/发射的理想海域。
6、在国力强盛时,有必要将国防线一些边边角角建设好,降低在国力处于弱势时的守成风险。
驻军规模:
1、以护卫舰,猎潜艇,炮艇、巡逻艇、运输艇为主。
2、常驻军力:100人以上。
3、岛上设防空/岸舰导弹基地。
中建岛的绿化工程
建设方案
中建岛的优点是地理位置优越,面积大,有淡水,缺点是海拔低,沙地大而厚,地形经常变动,热带风暴时水淹面积大。
1、港口扩建,航道加宽加深。目标:3000吨的护卫舰/5000吨的运输船舶停靠。
2、提高部分区域的海拔至3~~5米,建部分环岛公路。可以充分利用航道施工产生的礁石,以及从海南运来沙土。
3、绿化固沙固岛。
中间低洼地,不甚明显,且常积水,水深0.5米,种植红树林。红树林一旦成林,可以自我繁殖,改善生态,固沙防风能力显著;可以吸引更多海鸟来安家,带来有机物,有利于植被的成长。
沿岛边缘种植抗风桐、银毛树、羊角树、琼涯海棠、海马齿、紫茉莉、海岛棉、海岸桐、高山榕等等西沙本地植物。中间种植椰树林等,植被一旦形成,菜地/房屋等生活设施自可隐身其中。
中建岛绿化的关键是土和防水淹。土需要从海南运来,海岛上配备适当的卸货和运输设备,将土埋在沙坑里,再种上西沙本土植物,则成效大。经过一代又一代守岛官兵的努力,目前的绿化初有成效。但是,中建岛沙地还是太多太多。因此,国家有必要投入资金和人力,在短期内改善中建岛的环境和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