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2日电 香港《紫荆》杂志4月号刊文说,金融危机不仅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演变,也使国际安全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其战略意义丝毫不亚于“9.11”。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安全理念在逐步发生变化,地区安全形势以及全球和地区安全机制也都面临深刻调整,要走出危机引发战争的历史怪圈。
文章摘录如下:
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不仅会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演变,也使国际安全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其战略意义丝毫不亚于“9.11”。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安全理念在逐步发生变化,地区安全形势以及全球和地区安全机制也都面临深刻调整。
全球安全威胁重新排序
金融危机的蔓延改变了各国的安全威胁来源,使国际安全威胁面临重新排序。
首先,传统安全威胁相对淡化。金融危机使各国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等一些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视程度提高。美国情报机构的安全威胁报告还首次把气候变化、经济、食品和能源供应等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纳入评估范围。
其次,非传统安全威胁日渐多元化。非传统安全威胁由恐怖主义迅速扩展到气候、粮食、能源以及经济、金融等领域。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空前上升。美欧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提出了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维护本国金融安全。
第三,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主题。金融危机爆发后尤其是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对安全威胁的定位发生变化。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明确把发展、安全和防务作为新时期美国的三大外交支柱,而且多次强调要把发展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不仅美国,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逐渐意识到发展安全的重要性。在金融危机肆虐下,没有什么比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确保就业和维护国内政局稳定更重要了。
对安全威胁的判断和界定往往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安全体系的走向。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如果经济安全上升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主题,将有利于构建全新的国际安全体系。
新国家安全观正在形成
由于安全威胁的重新排序和演变,导致各国安全观开始发生三个重大变化。
首先,安全模式从对抗遏制转向互信协作。非传统安全因素跨越国界,对其控制也超出了单一国家的能力范围,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只有加强互信与合作,才能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这就迫使各国尤其是大国间越来越从对抗、遏制、均衡的传统思维转向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基础上开展对话与合作,合作协调越来越成为各国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方式。
其次,安全理念从关注自身安全到依赖共同安全。各国越来越意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避风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各国共识。各国只有同舟共济、加强合作才能共渡难关。各国在关注自身安全同时必须关注全球共同安全,兼顾别国安全利益。共同安全观成为各国调整和构筑稳定可信的安全关系与国际安全格局的主流。
第三,安全对象从单纯的主权国家扩大到各种非政府主体。
“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全球主要安全威胁,各国面对的是塔利班、基地组织、极端组织等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各国进行的是一场“非对称战争”。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是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在缺乏有效监管下投机失利所致,国际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也与国际投机资金密不可分,这些大型跨国集团恐怕是将来各国经济安全必须顾及的。
另一方面,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在国家不能或不愿涉足的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缓解、调解、仲裁国家间纠纷与冲突、增进和平提供了重要渠道与手段。因此,各国不仅注重倚重各种非政府组织,同时也注意加强应对非政府机构可能给各国安全带来的重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