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是随着日本“庄园制”兴起的。庄园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兼并其他庄园,将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这些人逐步由平时务农、战时从武,转变为完全脱离农业的职业军人,称为“兵”。在较大的寺院、神社所属的庄园里,也出现了“僧兵”。这些地方武装对政府机构形成威胁,于是,各地政府也开始组织私人武装。而以天皇为首的皇族、中央贵族也聘请其中的士兵作为自己的警卫,称其为“武士”。(本段引自《日本简史》,王新生)
日本武士实际就是日本古代的“职业化雇佣兵”,而大战时招募的农民士兵,则属于“临时的义务兵”的范畴。职业化军队的优点是战斗力强悍,作战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剽悍,常能以少胜多;缺点则是易脱离政权的管辖,视民众为草芥,常有叛乱行为。
中国的春秋战国的“武”“士”也是这样,由于封建制的作用,他们同样是对周天子和诸侯主人的双重效忠心理,但对前者完全是宗教性和民族性的,而直接听命与后者。
秦朝的建立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终结,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士”时代的终结(——蜂带刀)。周天子很大程度是宗教象征性的,不会和名义的下属们——诸侯——产生太多直接冲突,门客们经常为主人去客串刺客,但不会去谋刺天子。但嬴政从一个诸侯国王打成了天子,中国也由松散的封建制进化成紧密的帝制,后世更促成了汉族的正式形成,中国成了一个统一的坚强的“民族国家”。如果仍在宗教信仰上鼓励“士”们效忠各自的主人,甚至为主人去谋刺皇帝,无疑将造成很大的祸乱,但秦始皇又招人恨,所以历史上的“荆轲刺秦王”就是“功败垂成,刺而不死,警惧帝王”。大一统帝国既成,士就分化为两路,一路成了皇帝的门客——文武大臣,一路就成了弱势百姓的护卫——侠客。士的思想也由简单的对主人的誓死效忠,转而受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儒教、道教、佛教等更为先进的意识作用。
|